2017年7月2日 星期日

[紀錄] Tiwariji老師談哈達瑜珈的精髓

2017/7/1@葆體瑜珈

印度的哲學有一個特色,就是順應每個時代做一些有彈性的調整。當過時的哲學無法符合當代人的需求時,就會被新興的哲學所替代。因此在整個歷史上,有九個哲學系統產生又被替代,但是轉換的過程是很順利和平的。

通常新的哲學興起時,會與既有的哲學以和平的方式來辯論,失敗的一方會誠摯的接受這個結果。舉一個最近的例子,大家都知道佛學起源於印度,曾經有段時期印度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口是信奉佛教的,現在只有百分之二的人是佛教徒。為何會發生這樣的改變呢?

佛教大約在印度興盛了一千年以後,發生了兩件事使佛教信仰人口改變,一個是Tantra的練習(密宗的練習方式),傷害了當時印度的社會情況。僧人口頭上說是做密宗的練習,但是那時的社會人口卻因此大量的增加,他們以練習密宗的名義從事性行為。也因此產生了辯論,他們有一些討論,當時有位有名的哲學家Shankaracharya提出了三個佛學無法完整回應的問題。

佛學不相信靈魂(soul),但是他們相信輪迴(delivery)的概念,這就是最大的弱點,既然他們相信業力(Karmas),那麼是誰在輪迴,又是誰承擔在這些業力的結果,這必須是同一個個體(person)。如果沒有一個個體的話,業力的理論就無法成立。還有一個問題是,他們認為世事無常,所有的人事物每時每刻都在改變,常以燃燒的油燈為例,當油燈燃燒時,火光看起來是一樣的,油卻不是相同的,每個當下都在改變。

所以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每件事都在改變,要如何覺察這些改變呢?因此一定有一個不變的存在在觀察這些不斷的改變,這個觀察者看見了改變開始之前與之後的狀態。這就是當時的佛學無法回答的三個問題,因此他們就接受了哲學家Shankaracharya的觀點。此替換的過程非常的平和,沒有任何暴力產生。

然而,瑜珈是不同的哲學系統都能接納的,尤其是談論到瑜珈哲學時,帕坦加利的瑜珈經是被認為最重要的理論。帕坦加利談論的重點絕大多是著重在心理層面,然後才談論靈性層面。

在當時的環境,瑜珈的練習者是獨自在山林裡修行,有時候會被身體失調所影響,所以問題就來了,人難免會有生病不適的時候,練習者要如何維持身體的健康呢?要如何治療這些失調呢?因此瑜珈練習者發展出一些方法來保健身心。

瑜珈認為身心是不可分離的一體兩面,雖然是身體喝了酒,但是心理層次也會受到影響;催眠時,則是心理影響生理。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生理。因為這個考量,所以發展出可以同時照顧身心的練習技巧。在密宗的經典中可以看到哈達瑜珈這個名詞,在西元第三世紀時,有位國王寫了這本書Guhya Samaj Tantra,那時候的佛教徒跟瑜珈行者像兄弟一樣的親密,沒有身為佛教徒就不能練習瑜珈的禁忌,反而覺得兩者可以相輔相成。書中提到,如果無法經由佛學達到涅槃,那就練習哈達瑜珈。

哈達(Hatha)由兩個梵文字音HaTha所組成。為什麼人的鼻孔有兩邊呢?即使是現代生理學也無法解釋。在瑜珈的經典上有提到,Ha指的是右鼻孔,Tha是左鼻孔,而Ha同時也代表太陽,Tha則是代表月亮。

為何右鼻孔是太陽,左鼻孔是月亮呢?Kaivalyadhama學校從1924年就開始對瑜珈練習做科學的研究,依據學校的實驗結果,發現只用右鼻孔呼吸會讓體溫上升,只用左鼻孔呼吸會讓體溫有下降的傾向,所以學校得出的結論是一定是古代瑜珈行者有這樣的體驗才因此命名。

各位可以從明天開始,檢查自己剛起床時的呼吸,是哪邊鼻孔比較通呢?你會發現左右鼻孔是會輪流交替呼吸的,一個健康的人在正常情況下大約每個小時會替換一次。因此,看起來哈達瑜珈原本是要關注兩邊鼻孔呼吸的。一個健康的人,應該要有這樣正常兩邊鼻孔交換呼吸的循環。當此循環被打亂時,身體可能會出現狀況。

為了使兩鼻孔是規律的替換,發明了一些技巧。比如有個方法是,右邊鼻孔不通時,在左邊腋下夾小枕頭或是拐杖(*1),可以使該右鼻孔通暢,反之亦然。目前還不知道這個方法的是如何發揮作用的,但是確實有用。(*1:練習生命能控制法時,兩鼻孔需要同時保持通暢,所以若是有一邊不通,會在對側腋下使用小枕頭或是特製拐杖使不通的鼻孔暢通。)


因此發展出體位法、潔淨法與生命能控制法這三種練習,它們都是要幫助調整呼吸,使呼吸可以回復到規律的狀態。這是哈達瑜珈幫助我們回復健康的重要貢獻,因為瑜珈會幫助發展完整均衡的人格,平衡是指呼吸變換的循環是規律的,所以要先做淨化法,淨化法幫助去除身體的阻塞與不淨,在心理層面上,由於社會的框架,壓抑了自我的原始慾望與需要,所以也希望回復到心理上原始的純淨狀態。

什麼是純淨呢?百分百的純牛奶加入百分百的純水,得到的不是百分之兩百的純淨,而是不純淨的牛奶跟不純淨的水,兩者都失去了各自原先自然的本質。壓抑與對立都是屬於心理層次的不潔淨,應該要被去除。瑜珈是生活的藝術、經驗的科學,希望帶給人們均衡完整的人格,遠離一切的壓抑、對立與衝突,這是練習瑜珈的重要目的。

就生理層次來說,我們需要練習體位法。體位法的美妙之處在於幫助調整生理功能,包括呼吸、內分泌、血液循環、肌肉、骨骼、神經等系統,但是有一點很重要,體位法要被當作瑜珈的體位法來練習,而不是肉體層次的體操運動。

體位法之後就討論到呼吸的練習生命能控制法,既然每天二十四小時都在呼吸,為什麼需要特別關注它呢?在此需要先提到印度心理學的觀點與西方心理學的觀點是不同的,若是我們在座的各位有人突然開始大笑,西方心理學會認為這個人心裡有問題,但是印度心理學認為心(mind)裡沒有問題,心(mind)本身就是問題,我們應該要知道如何超越心(mind)的控制。

古代瑜珈練習者發現心理(mind)的變化與呼吸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在瑜珈心理學裡有三個重要的用詞:mind心靈、intellect智慧、ego自我/我執。mindego是非常親近的,它們使我們產生各種欲望,但是我們不可能滿足所有的慾望的,無法被滿足的慾望成為了不快樂的源頭。瑜珈認為要區別想要與需要,不是要否定慾望的用處,而是真正需要的應該被放在想要的之前。

可是mind往往優先追求欲望的滿足,mind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需要,mind永遠是負面的,要讓心去想正面的事情是不太可能的,而且mind是善變的,如果是由mind所做的決定,會發現決定很容易改變,一直在反反覆覆的。馬克吐溫也這麼說過,他有寫日記的習慣,有天他去聽了一個動人的演講,一開始決定要捐兩百塊,聽到一半覺得兩百好像太多了,改捐五十塊就好,等演講結束後,想著那個捐獻的袋子已經裝滿了,我不需要再捐錢了,甚至可能可以從裡面拿一點出來,這就是mind的作用。

我們通常讓mind變成主人,我們成為mind的僕人,受其控制。瑜珈的鍛鍊希望讓我們變得更堅強,使我們成為mind的主人,超脫mind的控制。要記住mind跟呼吸是息息相關的,假設原本是正常規律的呼吸,被某人打擾後感覺生氣,呼吸會變快。學校做過實驗,監測呼吸模式與心理情緒狀態之間的關係。因此,呼吸的練習在瑜珈的鍛鍊中是非常重要的,發展出九種呼吸練習,目的是要讓我們恢復平衡。只要每天練習一小段時間,就可以讓整天都受益。

兩千年前原本只有四種呼吸練習,哈達瑜珈興盛後,變成了九種練習,每個練習分別可以調整對應的失調問題。練習哈達瑜珈可以達到跟帕坦加利的勝王瑜珈(Raja Yoga)同樣的境界,幫助我們得到完整的人格與均衡的健康,也因此蓬勃的發展,直到近代仍是興盛的練習。關於哈達瑜珈的練習,今天就聊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