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5日 星期一

[研習筆記] 療癒性空間動力運動

2018/2/22~25
課程主題

1. 如何運用空間動力運動,協助兒童和成人脫離憂鬱症及焦慮症的困擾?
2. 如何運用空間動力運動,改善兒童的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自閉症?
3. 如何運用空間動力運動,協助兒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全的發展?
4. 如何透過空間動力運動,協助孩子建立界限和遵循紀律?


講師簡介

講師Jaimen McMillan是空間動力學(Spacial Dynamics)研究機構的創辦人,他致力於人類運動的研究及教學,30多年來在紐約的研究機構及世界各地,培訓了眾多專業的空間動力學的運動老師、運動治療師和運動教練。

Jaimen深入觀察兒童每一階段的發展,利用運動強化孩子的身、心、靈及啓動空間動力的延展性,創造適合孩子各年齡層的活動,來支持孩子一生健康的發展,這些運動的練習和洞見,也為全世界各地陷入困境的老師、家長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靈感。

此外,Jaimen還與各領域訓練中心、診所合作,引領各行各業有需求的人群,從憂鬱症患者、運動障礙者、頂級運動員、專業表演藝術家、工業傷害的防治、到企業領導力的開拓⋯⋯等,在他的創意和指導下,穿透更多生命的本質,尋找到內心真實而強大的力量。

(以上節自課程介紹

【上課筆記
一、「空間動力」是什麼?

研習的第一天,老師就用「透明的老鼠」這個團體活動,引導大家感受何謂「空間動力」。活動的進行方式是全部人先圍成一個大圓圈,老師請大家想像有一隻老鼠從我們腳下跑過去,所以全部的人要順著逆時針方向,輪流將左腳、右腳抬起來,並且要踏出聲音,接著閉上眼睛,去聽這隻老鼠經過了哪裡,發現經過自己時,要把腳抬起來,小心不要採到牠。

從踏兩下到三下、四下、五下,然後速度加快。我們雖然看不到牠,但是聽到別人踏地的聲音,知道牠現在到達了那裡,發現牠靠近自己的時候將腳抬了起來。在場上形成的流動(flow),就是一種「空間動力」[1]。這個活動若是進行的順利,會讓團體自然而然的安靜下來,因為大家需要聽清楚踏地的聲音,所以可以應用在小孩的團體,讓他們練習保持安靜、專注聆聽、轉換注意力的焦點。[2]



[1] 這讓我聯想到數論派提出了的空元素(akasha,或稱乙太)與氣元素(vayu,或稱風­­­)。數論派是印度哲學的其中一個派別,創始人Kapila認為世界創造的順序是,在最開始的世界已存在未顯化狀態的意識,由此顯化出完全寂靜的第一個宇宙聲音aum的細微振動,從這個振動首先出現的是乙太。接著,乙太開始移動,它的細微移動創造了氣元素。參考五大元素的概念
[2] 透明的老鼠雖然是由大家的意識構想出來的存在,卻依舊引發姿勢產生改變,像波浪舞般的抬腳動作產生的空間形成了流動,被意識感知,意識成為如同感覺器官的存在,注意力的焦點移動成為了動作,被覺察到的部分則是感知。將覺察與觸覺做對比的話,意識-覺察-感知」會分別對應「皮膚-觸覺-產生的感覺」。最大的不同在於,聽覺、觸覺、視覺、味覺、嗅覺等五個感覺,分別由耳朵、皮膚、眼睛、舌頭、鼻子等五個感覺器官負責,意識為這五個感官的領導者,它需要這些感官的存在去感知世界。數論派認為宇宙中所有的組成都由Prakruti創造,Purusha只是這個創作的見證者。從Prakruti產生的第一個顯化是「宇宙智能(Cosmic Consciousness,梵文MahadBuddhi)」。「宇宙智能」形成「自我(Ego,梵文Ahamkar)」,自我是「我是(I am)」的感官。在悅性(梵文Satva)的作用下,自我化為五個感覺器官(耳朵-聽覺、皮膚-觸覺、眼睛-視覺、舌頭-味覺、鼻子-嗅覺)。可參考〈數論對創造世界的觀點


二、如何運用空間動力運動,協助脫離憂鬱症及焦慮症的困擾?

依照老師從空間與注意力焦點的層面來看,簡單的說,憂鬱症與焦慮症的人都容易將注意力往某個點過度集中,並且無能為力轉移焦點、產生改變,因而感覺沒有希望、沉重,或是引發焦慮恐慌。健康的人,則有能力隨意將焦點往身體內部空間或往身體以外的空間移動。

因此,老師帶領的空間動力運動,重點在於練習自由轉移焦點,透過往外延展身體、往前踏步的動作,將注意力往外甚至無限遠處擴展,鼓勵改變的發生,幫助個案可以學習辨識固化的空間模式,進而能創造和建立新的空間和動力,最終的目標是重新拾回已經癱瘓的意志力。其他要點整理如下:

1)空間動力運動的重要元素是螺旋/漩渦、圓/球形,動作的軌跡幾乎都扣著這些主題。
2)老師也特別強調肌肉鬆緊的調整,過於緊繃或放鬆都會干擾力量傳遞的效率,要練習找到自己的剛剛好。
3)力量的傳遞也和注意力的發散與集中有關,把注意力往下帶、向地紮根,就會感覺沉穩。注意力往上帶離地板,就有行動、移動、改變的可能性。所以用動作/身體姿態/空間來創造新的狀態,就可以帶動情緒/感受的變化。老師提醒引導注意力往下穩固自己,就不容易隨著內在情緒或外在刺激的影響,在家長/老師/療癒者等狀態時更需要如此。
4)利用雙人競力去感受力量/注意力下沉帶來的穩定時,很重要的是身體的姿態盡量不要有任何改變,在這種外觀看起來是靜止的狀態中,才能更真實感受到體內力量往地板紮根的過程,而非意念導引或想像出來的。
5)課程中教了一首日本童謠+拍手的練習,在學習如何拍手的練習時,教人者首先要放慢速度,創造出空間等待學習者的加入,如果是用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給予口語指令,反而會造成學習者更多困擾。用腦思考太多的時候,人反而不知道怎麼動了。其實在我們的傳統中,也有類似的擊掌遊戲,或是像跳房子等遊戲,也都可以訓練小孩的身體協調性。
6)對於肩內縮與骨盆前後傾的調整手法,依舊是延續其螺旋的說法,以手或輔具()用相反的旋轉方向引導肩/髖區域的改變,回到正確的位置上。
7)對於駝背或過度挺胸的口令引導,是要人找到力量往下連結地板,脊椎就自然會往上延伸,挺直身體了。(6&7的目的一樣是要將姿勢擺正,只是說法不同。)
8Rudolf Steiner(1861~1925)是人智學也是華德福教育的創始人,涉及的領域涵蓋哲學、建築及教育。他認為「人的四肢的起點是由無限遠處向內連結軀幹」。將昨天的動作練習加入這個概念,想像自己是木偶般被線牽引時,可以找到更多往外延伸的感覺,抬手、舉腳、移動等動作都變得較不費力,"Space moves first"的感受也更加清楚。


三、如何運用空間動力運動,改善兒童的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自閉症?

在兒童的學習及行為發展上有困難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因素—「建立連結的困難」,包括與自己的連結或與他人及周遭世界連結的能力。這些能力的產生其實是一段重要但複雜的過程,需要被理解及適時的幫助。而這類學習和行為的失序,也會在空間上呈現出失衡。當某一空間的過度特化,會造成其他空間壓縮、忽視、迴避或空缺,這樣的結果會剝奪人在互動及社交的過程中的內外失衡。空間動力運動可以幫助自己及他人創造空間,除了幫助個人回到自己,也增強自己與外界連結的能力及動力。透過一些以空間發展為原則的體操、連結活動、平衡、雜耍,及手療等來增強個體內外連結、溝通及合作能力。以上節自課程介紹,其他要點整理:

1)身體輪廓線的撫觸手法跟寶寶按摩的其中一個手法很像,都是幫助被施作的對象發展對身體的認知,這個方法不只可用於寶寶與大人,特殊的小孩也可獲益。
2)了解對方的困境,才能給予一點點光。
3)練習向外發展更多空間,會有更多自由。
4)學習如何與他人維持適當的空間時,先練習如何維持好自己的個人空間。
5)給不易理解抽像概念的小孩動作時,融入故事//歌謠,會相當有幫助。
6)放下自己加諸於他人身上的期待,讓對方以自己的步調發展吧。


四、如何運用空間動力運動,協助兒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全的發展?

運動是兒童、青少年發展的關鍵要素,孩子的移動方式影響著他的自我感覺,健康的運動教育對於從童年到成年的身、心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從運動學習如何透過想像力、平衡感、節奏感、團隊合作等運動的原則,協助每個兒童、青少年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可以自由地運動,主導並享受自己的生活。以上節自課程介紹,其他要點整理:

1)同樣提到了嬰兒動作發展的歷程,躺→翻身→抬頭→匍伏爬行→四足跪姿→蹲→站→走。每個歷程需要時間探索,不要急著幫忙或奪走孩子嘗試的機會。
2)小孩重複的玩同樣的遊戲,其實就是一次一次的嘗試與實驗,他們會從中學習。
3)病者像是音準還沒調好的弦。
4)老師認為「從孩子的遊樂場可以看出國家的未來」。
5)承上,不要害怕小孩受點傷,他們會從中學習,人生從來就不是容易的,別剝奪他們嘗試的機會。
6)很多球類運動的規則是成人所訂的,也是適合成人的,小孩太早學習大人的球類運動未必是好處,因為規則,他們無法只是玩,可能會逐漸失去想像力。
7)從遊戲中學習原來是這樣,自然會安靜/專注/紀律,但理論是給大人的,讓小孩好好享受投入遊戲。
8)因為有個害怕躲避球遊戲的女孩,老師因而發展出Spcae ball的遊戲。問題/困難可能是創造的契機。


五、如何透過空間動力運動,協助孩子建立界限和遵循紀律?

現今教育孩子的方式,面臨極大的挑戰,老舊的管教漸漸無效,甚至更糟。父母、老師陷入僵局和痛苦,所以教養現代和未來世代的兒童和青少年,新的管教模式是有其必要性。建立「界限」和遵循「紀律」,需要成人的以身作則的示範。透過制定適宜的遊戲或運動規則,教導孩子創造人、我之間的空間,建立界限,進而學習彼此尊重,願意遵守紀律。其他要點整理如下:

1)要求孩子的紀律之前,老師/領導者需要自己先穩定下來,他們需要腦袋清楚目標明確的人做為自己跟隨的對象,例如:學徒-師傅、弟子-上師、門徒-耶穌。
2)給予很少的選擇,但也不要只有單一選項。
3)只是一昧的批判或讚美都不是好的,如果從關係的空間方向性來看,這兩者都是單一的方向(AB),而不是流暢的流動。可以以兩者以外的一物(C)做為兩者共同的焦點所在,於是就產生了好的空間流動/交流。
4)希望別人安靜時,自己為何不先這麼做。Tiwariji也說過類似的話:「希望世界和平,何不先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
5)一樣的棍子遊戲,但是加入跟隨/領導的設計時,就不在只是傾聽的練習,雖然外觀看起來很像。
6)不要認為小孩是故意做某些事,有時候他只是()這麼做而已。


六、小結

在八支瑜珈的練習中,不傷害、不說謊、不偷竊、不縱慾、不貪婪等這五項持戒(Yama),是為人處世的準則,不受身分地位、時代背景、宗教信仰的侷限,可對應Jaimen老師談的人跟人之間的界限。個人紀律和個人空間的培養,可對應潔淨、知足、苦行(熱忱練習)、研讀經典(了解自我)、臣服於神等五項精進(Niyama),是個人內在及態度的修練。體位法(Asana)的練習幫助身體的健康及協調性,也協助練習焦點的轉移。

在此課程中還提到Life force的概念,老師認為覺察力或注意力可以涵蓋的空間範圍就是Life force body的位置,人不只活在這個肉體之中,也活在意識之中。雖然覺得跟生命能控制呼吸法(Pranayama)應該有關連,但個人目前對於Prana (Life foce)的認識還是相當模糊。

老師提出了五種注意力放置的方式,如下圖所示。如果應用在學習中:
l   每個人因其成長背景而具有個人觀點(A)
l   一開始只是知道新事物(B)表面的樣子。
l   開始嘗試新事物後,產生了交流。
l   當興趣、好奇心越來越高時,漸漸被吸走全部的注意力,投入心力鑽研。
l   當完全熟練或掌握以後,便成為了這方面的專家。

五種注意力放置的方式

除了講師有跟憂鬱症、自閉症、亞斯伯格症、腦性麻痺等個案工作的經驗,來參加研習的同學也有老師、心理諮商師,因此有許多的經驗分享。其中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在紅綠燈遊戲結束後,Jaimen老師分享自己遇過一個亞斯伯格的男孩,總是在課堂上氣憤的說他討厭這個遊戲,有次時間不夠沒有進行這個遊戲就必須下課時,這名男孩居然因為沒有玩到這個遊戲而哭泣,原來他討厭的不是遊戲,而是生氣很難做到停住自己的動作。

老師不斷提醒必須去觀察學生或個案的情況,然後引導他練習,讓改變有機會發生。在整個研習中,也做出身為教學者相當好的示範。隨時在學生面前保持好的狀態,注意每位學員的狀況,拿捏靜態課程與動態課程的調度。在遊戲開始之前,也會先說清楚規則,再依情況新增規定,或是適時的停下來補充說明。維護課堂秩序、要求紀律、拒絕提議的同時,並不需要傷害別人的尊嚴。在這個研習學到的不只是空間動力運動,也學習到如何教學,最後就用幾張圖做為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