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4日 星期二

林兩傳中醫師對瑜珈練習的提醒

前一陣子林兩傳中醫師寫了兩篇關於瑜珈練習的提醒,他以一位練過功的結構治療科醫生,從結構的觀點提出看法,可以做為現代瑜珈老師與練習者的參考。原文請參考下面連結,以下為使閱讀通順,有些微調整順序:

https://www.facebook.com/drlionlin/posts/1273455449445672
https://www.facebook.com/drlionlin/posts/1274526746005209


*深淺層筋膜 VS.呼吸

身體日常使用肌肉系統的方式,常常是一個部位不動,來作為其他部分肌肉收縮的支點,像我們要伸手拿杯子,是固定肩帶的肌肉,而活動收縮手臂的肌肉。或是像走路的時候,固定腰跟骨盆的肌肉,而活動收縮腿部的肌肉。這樣子的使用方式,會使得身體筋膜系統張力的連貫不完整,深淺層的肌肉收縮的方向會出現不協調,在關節的深處的張力是會持續變大的。

這種深淺層筋肉處在交錯的狀態,如果用拉筋的方式運動,淺層的筋膜繃緊了拉扯,深層的筋膜系統就會鎖的更緊,淺層筋膜的滑移變得順暢是犧牲了深層筋膜的可動性來的。由於我們肢體大範圍的活動,其限制主要是來自於皮膚及淺層的筋膜,拉筋會使得淺層筋膜的可動性增加,但是並沒有依照同心圓的方式使得筋膜協調還原。

在體位擺好後,以呼吸引動筋膜時,需要用腹式呼吸先引動深層的筋膜,或胸式呼吸引動淺層筋膜,是必須對身體如何還原有很清楚的覺受才能夠掌握,呼吸跟輕微的屈伸搖動,是最重要的自我結構調整。胸式呼吸時,是藉著肋骨的牽動,而引動皮膚及淺層的筋膜系統滑移。腹式呼吸時,是藉橫膈的牽動,而引動內臟及其他深層的筋膜,兩者都是必要的。

當年我練呼吸的時候,是藉胸式呼吸牽動全身表層的筋膜系統,不同部位肋骨吸氣時就牽動身體不同的部位,這樣子的牽動,包含了兩件事,第一是身體鬆到足以看清楚肋骨跟身體其他部位的微細連動,第二是要能夠控制吸氣時每一根肋骨的動態,需要每一根肋骨有不同的動態,才能牽引不同地方不同深度的筋膜。

所以我在教學生練功的時候,通常告訴他們不可以配合呼吸,因為沒有經過訓練的呼吸,吸氣時肋骨無分別的一起動,這時會干擾身體中軸正在進行的彎仰或旋轉的動作,也就是身體內部的動態會被整排忽然撐起的肋骨鎖住。

至於腹式呼吸,橫膈在動的時候,骨盆腔底部的筋膜系統,是必須跟橫膈呼應一起動的,肛門會跟著升降,腿腳的筋膜也會一起牽動,真正夠鬆,湧泉是會跟著共振的。能夠感受到這些,才有辦法真正藉呼吸調整身體內部深層的筋膜。

*會造成問題或受傷的體位法練習方式及原因

我原本所練的,主要在於流通連貫身體不同系統、不同層次的筋膜。但是對於筋膜之間或肌腱跟骨頭之間的黏連,想要打開,需要更高的境界或更長久的時間演練,以我現在對身體動態的體會,無法在短時間內做到。我發現瑜伽可以,但同時也認為瑜珈是一種非常高危險的功法。

我所練的五禽戲或太極拳,主要屬於站著的動功,站立時,腿部肌肉對骨盤的牽扯,會使得軀幹的動態受限,脊柱跟肋骨沒有活動到他們應該可以動開的極限,這樣一來,軀幹中央最深層的肌肉,就沒有辦法解開,整個筋膜系統就沒有辦法順暢的完成重組。

現在的瑜珈教學,主要是一種體位法,藉身體做出某種姿勢,來達成對身體結構或機能的調整。瑜伽有很多在地板上的動作,在地板上,解除了腿部肌肉收縮對軀幹活動的限制,身體可以在各種角度下扭旋,這樣才容易打開不同層次筋膜間的黏連,而且可以增加肌腱附著於骨頭上的活動角度。

依據我去上課及閱讀有關書籍的經驗,現在的瑜伽練習,變成一種拉筋大賽,似乎體位可以扭曲得比較厲害的,就是練得比較好。像我在書店看到的一本書,感覺上因為那一位瑜伽行者可以把身體像橡皮筋一樣隨意扭動,就被稱為瑜珈大師,我想這是一個大問題,從我以前治療瑜珈老師的經驗,我問她們:妳明知道有些動作對妳的身體結構而言是會造成傷害的,為什麼你要做超過極限?她們的回答通常是:因為學生做得到,老師要比他們厲害,所以非做到不可。我常反問她們:老師教導傳授的是知識,哪一個NBA的教練籃球打得過場上的球員的?

當把瑜珈變成拉筋的時候,是會製造出很多問題的。整個筋膜系統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彈性,它大體上來說,是不能收縮或擴張的。它在活動中是存在著一些緩衝空間,但是那是給正常活動範圍下使用的。當你把骨架繃到極限,這些緩衝空間就消失了,所做的只是藉身體一側肌肉的收縮,去拉扯另外一側的筋膜,這樣只會把身體的結構系統拉歪、扭轉,想要拉筋的部位是會感覺比較鬆,但那只是從其他地方借了筋膜來用而已。

所以我所治療的一些瑜珈老師,以及一些資深的瑜珈練習者,拼命拉筋的結果,使得身體末端的筋膜都繃得非常的緊,手指頭、腳趾頭都硬梆梆的,這樣末梢循環非常的不好,會回饋抑制心臟搏出的動能,而且表面上雖然身體很鬆,但是實質上深淺層筋膜之間的張力落差是很大的,深層的筋膜其實是緊的。

你想要拉長的地方,拉長了一寸,就需要從其他地方借一寸過來,其他地方就繃得更緊而使循環不好,整個系統深淺層次的張力就錯亂了。

*體位法的建議練習方式

身體的錯位,基本上都是一種旋轉,如果瑜珈練得好,是可以逐步解開不同系統不同層次的身體問題,還原身體結構。但是這有一些前提,最主要的是,瑜珈老師或是練習者,知道自己身體有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才不會進一步造成傷害。

姿勢正確並不是這門學問的核心,因為同一個動作,因每一個人身體的問題與需求都不同,所以每一個人做出來的樣子應該都不一樣才對。

就身體結構治療的觀點,我認為在擺出體位的過程中,及擺出體位後的呼吸方式,才是瑜伽最可貴的地方。

在擺出體位的過程中,動作應該是緩慢圓順的,這樣身體的筋膜系統才有足夠的時間協調重組,而且身體在有張力出現,還沒有達到張力極限前就必須停止,讓筋膜系統有時間在這個體位之下重新排列重組。

在演練時,老師應該要知道,什麼樣的體位對學生而言是比較需要的,並且應該要知道什麼樣的情況,是學生在這個體位之下可以做的極限,也就是學生應該如何去還原他的結構,以及當下可以還原的極限。而不是一直強調這些動作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其他提醒

要覺察身體活動中有張力的地方,真的不是很容易的事。我們肢體的活動,是一大堆肌肉的協同運作,這些協同運作已經在大腦裡形成一組的條件反射,這些肌肉的運作動態,我們通常是沒有辦法發現其中的張力不協調處,所以練功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個是要有功法,第二個是要有老師。

先說功法,這裡的功法指的是傳統內家不用力的功法,像太極拳、白鶴拳、五禽戲、八段錦之類的。功法是讓我們改變日常肌肉的使用方式,藉著這些動作重組肌肉、筋膜、骨架系統。好的功法可以讓我們快速、徹底、安全的還原身體的結構,貫串筋膜系統的流通性。

而我們在演練這些功法的時候,一開始還是會依著我們日常使用肢體的方式,去操作這些動作。這時候就需要老師的指引,老師教導的過程中,要告訴學生哪些地方是不可以用力的,哪些地方是沒有放鬆的,目的就是要我們捨棄日常生活動作的習慣,重組筋肉筋膜系統的使用方式。

這件事沒有老師在旁邊指點,光看書或看光碟、影片,是不可能知道的,因為在肌肉系統使用的條件反射之下,我們大腦是沒有辦法重組個別肌肉的收縮狀態。而新的肌肉系統使用方式,超越了我們原本的生命經驗內容,動作的外形看起來都很像,沒有老師指導其中的細節,是無法從原本生命經驗內容中,推演、了解出這些新的動作的。

我覺得這種重組身體使用方式的功法,還是要依著傳統功法的基本原則,兩腳平行與肩同寬,中定尾閭,落胯,沈肩墜肘,才能夠發現筋膜系統不連貫的地方,或是筋膜系統沒有跟軸線平行的旋轉力量,藉著這些功法的演練,老師不斷地提醒,才能夠重組大腦內的條件反射模型。

瑜伽立姿的體位,比較強調該體位下的功能,在擺出這個體位的過程,使用的還是我們日常生活肌肉的動態模式,這樣其實是很難看清楚我所說的張力不連慣的細節。這些並不是像一些瑜珈老師說的,靜心就可以看見。

還有就是有關呼吸的部份,呼吸是一門大學問,一點都不比上面所說的動功容易。這裡所說的呼吸,也不是一般我們日常生活使用的自然呼吸。這些功法、功夫都是很深刻的,只有逐漸領會到我上面說的這一些功法細節,心才有真正寧靜、觀照。希望一些瑜伽老師不要隨便引我的文,去支持你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