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是看Megan老師送的《Ayurveda: The Science of Self-Healing : A Practical Guide》,覺得內容整理的相當有條理,聽說同一個作者Vasant Lad的另一本書有中譯本,就跑去實品書店稍微翻閱了一下,在《阿育吠陀療法:調整風、火、水能的黃金比例,找回出生時的健康體質設定》中,除了保有各種食物屬性的表格整理,還比原本看的那本多了125種家常疾患草本配方,當下立刻決定買回家。
挺喜歡譯者謬靜芬的翻譯,閱讀起來很流暢。書中內容包含了阿育吠陀的理論基礎、養生運用,以及自癒秘訣三大部分,在自癒秘訣的部分雖然提供了家常疾患草本配方,但如果可以把握理論基礎跟養生運用的原則,對於個人日常的健康保健就已經相當足夠了。
「阿育吠陀是一套全面性的健康方法,包含生命與生活的各個層面。身體、心智與靈魂,工作與關係,飲食與外在環境,一年四季與日常作息,身體鍛鍊與靈性修習—所有這一切以及許多其他因素,在古典阿育吠陀經文[1]中都被詳細探索了。
從最深處的靈性關懷(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的人生目的為何?),到最實用而世俗的事物(我該如何療癒喉嚨痛?做多少運動最適合我?我該吃什麼食物?),活躍了五千年的阿育吠陀傳統擁有切實可行且意味深長的答案。」[2]
阿育吠陀的基本假設是,每個人都有力量療癒自己。只要了解自己的身體與身體需求,同時關照那些需求,因為需求隨時會改變,以回應不斷變化的外在環境與內在的感情世界。因此,意識是關鍵所在,要時時刻刻覺察正在發生的一切,就有能力可以維持生氣與喜悅,並且在生病時恢復健康。[3]
疼痛、腹瀉、發燒、失眠、焦慮、恐懼、憤怒或不安全感等大大小小的徵兆與症狀,是身體表達生命能量失衡的方式,阿育吠陀教導我們判別這些徵兆與症狀,譬如失衡的風能可能透過失眠、便秘、或焦慮來表現,過剩的火能會引發皮疹、心口灼熱、脾氣火爆,嗜睡、飲食過量、或是肺部、鼻竇的充血表示水能的失衡。
阿育吠陀(Ayurveda)是一個梵文詞彙,由兩個字組成:Ayur指生命,Veda為知識之意,因此阿育吠陀一詞的意思為生命的知識,最早記載在印度古老經典《吠陀》中,在印度流傳已超過五千年的歷史。阿育吠陀這套自然醫學系統對健康的關照是包含身體、心智、意識等層面,以及恢復風能、火能、水能之間的平衡。若要將阿育吠陀融入生活中,可以從遵照一些適合自己體質的飲食建議開始,然後逐步調整自己的日常作息,更融入大自然的規律,或是加入呼吸或靜心的鍛鍊。
接下來的阿育吠陀資料主要是出自《阿育吠陀療法:調整風、火、水能的黃金比例,找回出生時的健康體質設定》,相關內容如果有其他來源會放在一起。依據書上的介紹,作者維桑特.賴德(Vasant Lad)是阿育吠陀醫界的資深醫師,有超過30年的臨床經驗,曾於印度普納大學教授阿育吠陀醫學課程,1977年之後,將阿育吠陀療法帶進美國,並將其發揚光大,著有《阿育吠陀療法》、《自癒的科學》、《草本瑜珈》、《阿育吠陀自癒食譜》、《阿育吠陀教科書》等11本書。
要理解阿育吠陀的觀點,首先需要認識數論哲學是如何解釋世界創造的過程、五大元素(乙太/空、風、火、水、土)如何創造出所有的物質、由五大元素形成三大生命能量(風能、火能、水能)的特性分別為何,並且知道健康與疾病的差異在哪,疾病是如何發生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這些知識,判別自己的獨特體質找出合適的生活型態,幫助維持或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