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

居家生產分享



[為什麼選擇居家生產]

第一胎在診所生產時,時不時就有被催促的壓力,例如護理師過於積極的要幫忙推肚子,甚至是生產時的呼吸方式被強硬的下指令,都讓我想知道如果順勢生產會是怎麼樣的狀態。我相信生產這件事是自然的,正常情況下無需過多醫療介入,包括催生、剪會陰、壓肚子等。

並且這次也希望有專業陪產員的陪伴,以及讓大寶可以參與妹妹的出生,可是現階段的各醫療院所都只能一個人陪產,做了功課也跟助產師諮詢過後,就決定往居家生產這個方向準備了。

[專業諮詢]

12周拿到媽媽手冊之後,就聯絡了離家最近的大溪婦幼助產所(後來才知道竹北的明月助產所恢復執業),總共約了2次產前諮詢加上一次居家訪視,接下來碰面就是生產那天。不過這之間都有靠Line保持聯絡,更新產檢結果讓助產團隊知道。

第一次諮詢時,我有分享上一胎在診所待產跟生產的經驗,並在邱秋香跟楊志貞兩位助產師的解說下,消除許多對居家生產的疑慮,也了解如果遇到緊急情況的處置方式為何。

第二次諮詢是約在羊膜穿刺結果無異常之後,這次被提醒要記得準備生產計畫書去討論,遇到的是秋香姊跟周周助產師,跟她們討論好生產計畫,接下來就是等待胎位轉正了。她們也提醒下次去醫院產檢要把這份生產計畫書也跟醫師討論過。

這胎有做功課,知道空醫的侯文健醫師對順勢生產是支持的,所以跟他提打算要居家生產時,並不會擔心被質疑或批判。不過因為胎頭一直沒轉下來,37周產檢時,有詢問在醫院胎兒臀位的可能性,但是他依據超音波照出來的位置,並不建議嘗試陰道生產。(我的助產師不建議臀位在家生產)

[胎位轉正]

為了胎位轉正試了各種方法,除了繼續原本的中醫結構治療調整,31-37週就是每天早晚都做的臀高頭低的姿勢停留,34週時還去一間板橋的資深婦產科醫師做胎位外轉,但寶寶動也不動,38周產檢的前一晚還嘗試艾灸,燻了滿屋子的草味。

幸好隔天產檢發現寶寶的頭已經轉下來,原本準備好要跟醫師討論的剖腹產生產計畫書用不到了,又可以繼續居家生產計劃,離開醫院後立刻跟助產師們報告這個好消息,並且約好了居家訪視的時間。

[居家訪視&生產]

產前居家訪視時,討論了生產位置跟確認好要準備的物品,並順便做了內診,接下來就是等待產程的啟動。

寶寶38週4天傍晚分泌物顏色有異,晚上11點多肚子也出現悶痛感,越躺越清醒,就走到書房外叫還在加班的老公準備把工作收尾了,然後到客廳放好生產要用到的物品,12點多肚子越來越有感,一開始還不是很確定,半夜1點多聯絡完助產師跟攝影師,一邊坐在產球做骨盆活動,一邊使用宮縮APP看頻率,已經是5分鐘一次的規律宮縮,1:50上廁所時破水,走回客廳後宮縮的強度變得很有感,一度以為該不會要自己接生了吧。

助產師陸續到來,3點半順利生產完畢,後來生胎盤跟止血又花了一點時間,但剛好可以持續做親子肌膚接觸。這次沒有剪會陰,但還是有撕裂傷,雖然縫了四針,不過整體復原的速度比第一胎快。

[費用]

助產師的接生是健保支付,我支付的部分是助產師車馬費,以及陪產員的陪產費用。詳細收費細節請接洽助產師,我這次生產花費是比第一胎少一些(第一胎是在育禾自然產,沒打無痛跟印象中沒有選擇什麼自費項目)。

[產前課程]

在助產師們的推薦下,我跟先生參加了北護助產系系主任高千惠老師所開設的四次共12小時的產前教育課程,雖然已經有第一胎的經驗,那時也有上過其他時數較短的產前課,但是每次上課都還是有新的收穫,並又增加對生產的信心,可惜最後一周因為已經生產沒能把課完整上完。

[中醫的結構治療]

之前因為陳鈺萍的FB知道了林兩傳老師的中醫結構治療,買了他的書回來看,也很好奇實際治療過程是怎麼樣,所以就趁著懷孕時去找了竹北有在做結構治療的何志宏醫師(泰陽中醫),17周-37周之間,總共去了12次。大部分的身體不適調整後都有緩解,也順便調身體。是有幫助的,至少到懷孕後期我都還能在自己的床墊上正躺爽爽睡(娘家跟婆家的還是無法),胃口也都正常。

[如果想要居家生產]

1.找願意支持或理解的婦產科醫師產檢,並讓他知道你的計劃。規劃產婦跟胎兒的後送醫院也是生產計畫書的一部分。

2.做功課,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有疑問或疑慮的地方先跟助產師或醫師溝通。

3.隊友的支持跟進入狀況很重要,雖然助產師會搭配一個陪產員協助,但當天隊友也不可能真的沒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