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Tiwariji老師的身教

2015@Kaivalyadhama

去印度參加Tiwariji老師的生命能控制呼吸法(Pranayama)師資課程,研習後半段早晚各有一位同學的30分鐘教學練習,本來以為老先生會先離開,沒想到他就這樣留下來陪著一起,看到他坐在那裡,有時閉眼聆聽,有時點頭搖頭,甚至低頭寫筆記,我都在想究竟為何他需要坐在那裡陪我們。然後慢慢的,心也靜下來一些,開始更認真且有耐心的投入同學的試教中,即便有些我並不是那麼喜歡他們的講解方式或上課風格或節奏等。每天早上上課前都會唱的SHANTI PATH,強調師生間連結的重要性,雙方對於知識/真理的追求有著共同的目標,將自負等包袱留在教室外面,以開放包容接納的態度來學習。一瞬間才赫然發現,這首唱了好幾年的梵唱(從2010年的師資班開始),原來自己也只是機械化地唸著它的詞。老先生的教導不只課堂上的言教,還有各處的身教。

印度Kaivalyadhama學校的瑜珈療癒

2015年底在印度Kaivalyadhama瑜珈學院待了七個禮拜,有六周是生命能控制呼吸法的進階研習跟師資課程,一周是做阿育吠陀療程。因為剛開始實在太混亂,而且網路資訊也不多,所以在學校摸索了一陣子才終於搞清楚狀況。如果對Kaivalyadhama的瑜珈療癒有興趣的話,以下內容是翻譯自學校的紙本資料(2015/11/17整理)。

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瑜珈練習的益處與要點

瑜珈並不只是一種身體的運動,而是一套完整的系統,幫助我們維持身體的健康與心靈的平衡,使生命達到和諧、快樂並且活出價值。瑜珈包含各式生理的練習,例如:體位法、身印、鎖印、潔淨法和生命能控制呼吸法

2017年2月5日 星期日

1-5.不役於物Aparigraha

有個故事是關於一位國王與修行者,國王邀請了一名受人尊敬的修行者到其宮殿,承諾給予相同等級的待遇,他非但沒有拒絕還愉快的享用,一天兩天...過去了,有天國王終於受不了,質問修行者我們看來並沒有不同呀?!修行者邀請國王隨他一同出宮生活,沒幾天國王就受不了宮外無人服侍的日子,吵著要回去。

修行者回應這就是我們之間的不同。

不役於物的態度是可以去追求與擁有,也可以盡情享受,但不害怕失去,也不會緊抓著不放,對金錢、時間、健康、容貌、感情等的態度,應該都是如此。

1-4.不縱欲Brahmacarya

不縱欲是判別需要與想要的練習,如果口渴了,需要的是水而不是飲料。各種上癮症深層的源頭來自於不滿足,為填補匱乏而寄託於過度的消費、暴飲暴食、忙碌的工作或是其他的方式,因為有所渴求,無法安於現狀,所以產生無止境的追求。面對欲望的態度應該是有節制,不壓抑也不過度。

有欲望是正常的,欲望產生動力。不要讓想要的超過自己能負荷的能力,就不會產生問題。判斷優先順序也很重要,什麼都急著要的話,反而什麼都無法好好享受。依著順序,一一完成滿足。拖延策略可以幫助判別什麼是真正需要的,還是只是當下衝動想要的。

註.Tiwariji老師特別提醒吃什麼很重要,吃進身體的東西會影響你很多。
(雖然大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敏銳到可以覺察到這些變化)

1-3.不偷竊Asteya

不偷竊除了不私自拿取別人的財物,更廣義的是不過度擁有。當獲取的遠遠超過自己所需的,甚至佔有了別人可以得到的或是剝奪了他人的權益,也算是偷竊。例如:過度消耗地球的資源,破壞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不合作也拒絕共處,不負責任的製造污染與垃圾,對自身之外的苦難事不關己也無動於衷。

1-2.誠實/不說謊Satya

持戒的第二項是誠實/不說謊。誠實的前提仍是不傷害,如果話說出口會傷害人,可以選擇不說或是婉轉的表達。不說謊的對象除了別人,還有自己。是否誠實的面對了腦袋裡的所有念頭與感受,有想做的事卻猶豫不決,不喜歡的工作卻勉強去做,明明難受卻假裝一切都好,我們可以騙過任何人,唯獨騙不了自己。

1-1.不傷害Ahimsa

梵文himsa是傷害的意思,Ahimsa則是指不傷害,是持戒的第一個也是很重要的練習。記得有次Tiwariji老師在葆體研習的問與答時間中,有人問他:「愛是什麼?」老先生的回答是:「最深層的愛是不傷害。」

八支瑜珈Ashtanga Yoga在練習什麼?

帕坦伽利(Patanjali)所寫的《瑜珈經(Yoga Sutra)》是將瑜珈的練習系統化之後成為「八支瑜珈(Ashtanga Yoga)」:持戒(Yama)、精進(Niyama)、體位法(Asana)、生命能呼吸控制法(Pranayama)、感官回收(Pratyahara)、專注(Dharana)、靜坐(Dhyana)、三摩地(Samadhi)。持戒的內容為:不傷害(Ahimsa)、不說謊(Satya)、不偷竊(Asteya)、不縱欲(Brahmacarya)、不役於物(Aparigraha)。精進則包含:潔淨(Sauca)、知足(Santosa)、苦行(Tapah)、研讀經典(Svadyaya)、臣服於神(Isvara pranidhana)。